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1篇
一、实施新课程:
我们的理念是“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挑战性、鲜活的数学”。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实践活动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全体老师思考的问题。
听完这节课,给我感觉是:快乐、有趣、轻松 、愉悦,本节课刘老师设计别具匠新,一扫传统课堂死气沉沉地听,闷声闷气地算,机械被动地模仿的状态。学生会操作,会表达,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会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二、“有趣”成为这堂课的亮点:
让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了子过渡到探究不规则图形,思维跨度大,挑战性强,这本身就很有趣,再加上教师采用土豆、橡皮泥,不规则石头等来试验,特别课尾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把这种愉悦、有趣推向了高潮。
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学的过程 中充分地展示自己,尽情地张扬个性。这种课全体同学参与活动,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注重双基的培养,从复习的导入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规范的板书:上升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
三、听完这节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以下的思考:
1、既然是测量,是否因应追求测量的科学性,是不是可让学生用尺子量量,示范给大家看。
2、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否先让小组学生上台演示、解说,再找听懂了的同学归纳总结,这样对学生倾听习惯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3、除了用装有水的容器测量外,还可以借助有“土、沙、灰”等其他填充物,教师可给学生讲清楚,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2篇
本节课的内容是《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一节实验课。根据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如下目标:
1、理解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感受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关系。
2、体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体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4、用解析法和图像法求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能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其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教学难点:实验电路连接,图像法求解及误差分析。
张老师在进行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原理的引入、电路的连接方法、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这几个方面。
原理引入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想到要通过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测量一些常用的物理量,来达到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目的。张老师首先反问学生,也是让学生思考,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有没有办法或者工具直接进行测量。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课上,学生也确实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最后,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有些遗憾的是,回答的学生并不多。
电路连接方面,是一个难点。本实验涉及到高中物理教学电路连接问题的两类最基本的连接方法。测量电路的内、外接法和控制电路的分压、限流式连接。而这两种电路的连接和选择,在前面的教学中,都已经进行。那么在这里,学生能否正确的反映和选择,也是本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所以,在课前进行知识的回顾很重要。另外,电路图会连接,并不意味着实物电路也会连接。本节课的一个败笔是,没有进行实物电路的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路连接的知识。
数据处理方面,本实验主要介绍计算法和图像法。其中图像法处理是本实验的重点。首先,要理解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方法和原则。其次,要了解图像法相比于计算法的优点。最后,要明确,图像法也是一种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误差分析方面,本实验的误差分析是一个难点。要从实验原理入手,通过物理表达式并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本节课,在这块内容上,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进行了适当的总结。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本节课的节奏还略微偏快,语言方面,还可更加简洁明了,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3篇
本节课是浙江省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初中电学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董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中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本节学生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等方面
董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对于三维目标大部分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设计等方面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插入“动画”“录音”等多种方式,以拟人形式,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中,让学生去思考,动手实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1、过渡不是非常自然。
2、电流单位换算应该增加些题目。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4篇
有幸,参加了优质课评选的观摩,确是大开眼界!优秀选手们的课,深深折服了在场的我,让人听来,深深感叹!妙在各有奇趣,都有不同的闪光点,现在就邹老师的一堂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兴趣是人要求获得新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它对于顺利取得知识,推动不断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助推剂。上课伊始邹老师运用一个小仙女棒导入,优美的音乐,华丽的彩灯在小电动机的带动下徐徐转动,给学生的感觉——美。接着老师从容地给串联的灯丝加热,音乐声音减小,彩灯转动变慢,学生的求知欲也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在学生讨论“为什么相同规格的灯泡电阻不同”的时候,邹老师注意了解不同小组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先让猜想不合理的小组交流,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将不合理的猜想一一排除,最后让学生交流“可能是灯泡的亮度对电阻产生了影响”,猜想是否成立,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使学生的交流具有层次性,给足学生思维和体验的空间。
三、课堂设计之巧妙
巧妙的课堂设计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潜能,更能轻松地突破难点,它应该说就是一堂优秀的课的亮点所在。本节课邹老师在给学生总结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说然后归纳,而是让学生做小医生,通过剖析已经连接好的电路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简单明了地让学生知道了连接电路应该注意的问题。邹老师在设计第一个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将传统规格的灯泡换成了,实验一的环节中给不同小组分别安排一节、两节、三节电池。加三节电池也不会烧坏灯泡。通过这一改变,使得各小组所测的电阻差异更加明显,学生更易发现问题。实验二的环节中,使小灯泡的电压的变化范围增大,让学生更容易的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设计妙。在突破难点:小灯泡的电阻变化时由于温度的原因的时候,邹老师利用测温枪测量不同亮度的小灯泡的温度,这样做要比用手来感受更准确、更直观,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得出实验结论,新颖独到!设计——新!靓!
当然邹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突发情况准备不是很充分,如:当学生出现实验电路图不太熟悉的时候,课堂有点慌乱。
二、整堂课的节奏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在后期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实验的时间不够充分,有点赶时间的嫌疑。课堂时间掌控还需加强!
总之,在本堂课中,邹老师的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合作探究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动手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好习惯,让他们成为正真的课堂上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5篇
10月17日下午第二节课,科学组全体老师在七(4)班听了陈名荣老师的一节《质量的测量》,感觉陈老师为了这节课精心做了课前准备。整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将知识学以致用。整个课堂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面就本节课的几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分:陈老师的上课思路与想法
1、引入: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试着掂掂苹果,猜猜有多少,逐渐引入质量的定义。根据实际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举例让学生生成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些知识的生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生成很自然。
2、实际操作天平过程中,让学生来讲述“调平过程为什么是看指针而不是看横梁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很迷惘,老师还追问了“横梁与指针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的设置,难度过大,多余。
3、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课堂上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活动的发挥。分组,分工明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到了课堂 。
第二部分:同样的一节课,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个人认为本节课如果能注意以下几点可能会更好一些:
1、设置问题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深入浅出。
2、时间上的安排偏重需要调整,在举例和质量概念的讲解费时较多,学生动手使用天平时间太少。
3、鼓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出现不多,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没有相应的鼓励。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6篇
在林老师执教的《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中,我觉得也还有几个地方值得探讨:
我觉得学生对力的单位“牛”的认识还不够,如学生在测量物体重力的汇报中,很少有人用到单位“牛”,学生为什么不用新学的“力”的单位“牛”呢?我想可能是学生对“力”的理解不够造成的。《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4课,前3课都是有关力的探究。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应是在学生对“力”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对“力”有了认识,哪么“力”的单位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测量物体重力的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广。估计物体的重力也有不实的现象。如:分组汇报实验记录时,4个组有3个汇报的值数和实测数完全一样,每个组只有一个估数,差距是0;只有一个组汇报的有一点差距。可能有的组是先测,然后填写的估数。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先让小组的每个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个数据,并把每个人估的数据填在记录单里,然后用测力计测量,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也不能只限于组长测,可让小组的每个人轮流的测不同的物体,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7篇
春意融融,鸟语花香。今天聆听了张文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感受颇深。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重点针对课堂中学生“说”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信学生,贯穿全程
我认为,放手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体验。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预设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和描述实验和思考的过程,实在难得。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说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说的非常积极和准确,给学生的说创设了良好的表现环境,情感在此孕育,知识在此孕伏。
第二环节“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中,教师大胆预设“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计算出这个比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挑动着,对新鲜知识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思维被充分的放大和扩展。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帮助下自然而然说出了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无需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那种急切的心情无法言表。说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学生思维状况,学生的表达也呈现了最自然的状态。
其他环节精彩频频,无以计数,略谈一二,以证其实。
洞悉问题,共同翱翔
世界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也要有一颗真诚豁达的心,发现美丽光环辉映下的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稳。
1、说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属权力。“说”要面向全体,让大家踊跃的说、大胆的说,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中少数学生的说代替了所有学生,有的学生没有说的机会,表现欲得不到满足,在后半截课堂中出现了哈欠连连的现象。
2、师生互动更应注重延时等待。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教师问和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的消逝。因此教学环节中设计的“猜想”需要等待,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实验汇报”需要等待,让学生去总结和梳理,让更多的成员去补充、完善和评价;错误的回答需要延时,让学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出错原因;……说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而这个平台需要教师智慧的女里创设。
3、小组汇报理应体现小组合作成果,还要汇报存在困惑。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8篇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整节课以学生亲历的两个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特别是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师还让学生连续测量了三次,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为第二个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老师问:“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怎样做?并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就蕴涵着一定的思维价值,既可以分步测,也可以一次性测完。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这里的一个讨论,一个预测,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过渡和方法的指导,它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深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陈老师非常注重结合数据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老师不仅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数据,发现了积聚第一个50毫升水花的时间最少,第二个50毫升所花的时间明显增多,第三个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分析数据,再次验证了前面的探究结论:水位相同条件下,水流的等时性。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发展学生思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苹果手机尺子测量器 第9篇
听了师傅郝老师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
本节课郝老师先通过章导图《长江三峡》山水画和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导入本章课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运动的例子,例如飞驰的列车、绽放的烟花等,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而对本节的教学内容郝老师通过四个活动展开,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一个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要进一步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即单位。接着引出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活动“观察刻度尺”和“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涉及对长度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测量物理量时会涉及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又狠毒共同之处。活动“学会使用秒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照实物阅读说明书,以获取有用信息,进而探索出机械秒表的读数方法:先读出小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在读出大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两者相加的值才是测量出的时间值。除此之外郝老师还安排了两个“生活·物理·社会”,介绍了几个有趣的人体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在时间测量之后,简述了从古代的日晷到现代的原子钟的计时工具演化过程,并提供了通过因特网使自己的电脑时钟与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同步的途径,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时代性。
下面将我的听课反思记录如下:
新课引入部分,PPT展示本章导图,配有《早发白帝城》的诗句。并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词语是描述小船行驶的比较快的?此处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以关注,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问题。而在几个活动中,郝老师的教学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例如“为什么测量要有单位”、“为什么还要统一单位”的问题都具有它的实际生活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单位及其意义打下基础。特别是不同人测量同一本书得到的不同值,更能说明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另外,郝老师还穿插着展示几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图片,如:谬勒—莱耶错觉,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实际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仅自身器官的感觉(如目测)往往是不可靠的,为引入统一单位和测量工具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