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 第1篇
我和父母一区企业沙坡头游玩
快来,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装满了许多点点滴滴欢乐的笑声。在我的盒子里,有许多快乐的回忆。其中有件事,永远也抹不去。
那是在我三年级放暑假的一天。爸爸和妈妈商量着带我们去沙坡头游玩。第二天,我们出发了。一路上,花儿冲我们微笑,柳树为我们跳舞,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伴随着悦耳的`欢笑声,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目的地。下了车,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沙粒,小小的沙粒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眨着小眼,显得格外耀眼。我们跟随大部队一同行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骆驼屋”,所谓的“骆驼屋”就是骑骆驼的地方,只见成群结队的骆驼我在沙堆上。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粗壮的身体加上一条细长的尾巴,真可爱。爸爸见我一脸欢喜的样子,跑去付了钱,将我抱上骆驼,只听阿姨说了一声:“起”,骆驼们便一个接一个的站了起来。猛地一下,我感觉像升了天,快摸着云彩一样,不免有一点害怕。阿姨走过来说:“小朋友,没事,抓好那个环,就没事了。”我连忙点点头。到了最高的山顶,只听又一声:“卧”,骆驼们便乖乖的一个接一个卧下,我顿时有一种从山崖坠落的感觉。下了骆驼,“哇”走在沙堆上好舒服,脱了鞋,有一种钻心的感觉,我们掏沙洞,打滚,下滑……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沙坡头,留下了我们的笑声。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岁月从树桩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海燕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欢叫;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我们从沙坡头走过,留下了快来的欢笑……
宁夏旅游 第2篇
各位游客好!在银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伟峻峭的山脉,它峰峦起伏,装入一批奔腾的骏马,由东北向西南驰骋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这就是著名的贺兰山。
“贺兰”一词来自于蒙古语,是骏马的意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分界线。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最宽处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傍腾格里沙漠,东临银川平原,俨然是银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贺兰山又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就是赞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国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贺兰山巅的最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个“敖包”,是他们祭神的地方。他是贺兰山顶峰的标志。贺兰山主峰也就以此为名。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域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贺兰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满布刀光剑影。它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十分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榭交驰日夕闻。”以“阵如云”、“羽榭交驰”形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岳飞《满江红》“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也曾激励过众多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报效国家!
贺兰山的动植物和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约有670种,其中不少为贺兰山特有的种类,如贺兰山西花紫堇、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丁香、贺兰山棘豆和贺兰山麦瓶草等。此外还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宁夏三大林区之一。
贺兰山的野生动物有170余种,其中蓝马鸡、马鹿、麝、盘羊、猞猁、斑羚、灰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蓝马鸡为我国特有鸟类,在宁夏仅分布于贺兰山,1983年被定为宁夏区鸟。山下有丰富的煤炭、锰、铁等矿产资源,山中还盛产贺兰石,是制作势头工艺品的名贵原材料。
贺兰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其境内有许多引人入胜的风景游览点,如避暑胜地小滚钟口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兰山岩画,以及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双塔等等。游客们可以从中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山脉自然、历史和人文的风韵之美,一定会回味无穷。
下面请大家随我从苏峪口北侧进山,前往参观具有“游牧民族艺术画廊”之称的贺兰山岩画。
游客们,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贺兰山一带远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卫的25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分布着1000多幅岩画,单个图案超过2万个。贺兰山口就是有着众多岩画的山口之一。
宁夏旅游 第3篇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参观游览。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南距灵武市30千米,西距银川市19千米,距离河东机场11千米,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积平方千米。科考发现,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0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让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顿生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建设使水洞沟旅游区已经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于一体的旅游区。随着水洞沟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水洞沟景区又增添新的亮点。
宁夏旅游 第4篇
暑假,终于在我期盼中到来了,早已和妈妈约好的沙坡头之行也可以顺利进行了。爸爸告诉我沙坡头位于宁、蒙、甘三省(区)的交接点,黄河第一入川口。这里南靠山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在沙与河之间,是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古朴园林。听了爸爸的介绍,我对沙坡头更加神往起来。
终于,出发的日子来了,我和妈妈踏上长途之旅,来到了宁夏沙坡头。我迫不及待的想见到腾格里大沙漠金黄的沙粒。到了沙坡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茫茫沙海,金色的`沙子覆盖着大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在宽广无垠的沙漠上,有一条河流,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河水奔流不息,载着她那浑浊的水,勇往直前。在黄河上最值得一玩的便是羊皮筏子,于是我和妈妈立刻去乘坐了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古代水上四大交通工具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需要40公斤以上的山羊,把四肢和头砍下,缝住躯干,再把内脏掏干净,拔完羊毛以后,再涂抹上盐,重复这套工艺一、二次以后,将其和竹架链接,就成了羊皮筏子。
登上羊皮筏子,我和妈妈四处张望,只见骑摩托艇的在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知不觉,就到了岸边。下了筏子,开始了我最喜欢的项目—沙漠冲浪。我和妈妈系紧安全带,只见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你看不见的时候,突然一个俯冲,使你心惊肉跳,在一个陡坡急速而下,你也许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惊呼,坐上冲浪车使你全身心得到了放松。每一个俯冲、急降都让人惊心动魄。沙坡头游玩的项目太多了。
傍晚,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大地,夕阳和沙海连城一片,太阳好像从地平线落下,这时导游说到该走了,于是我和妈妈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归途。
宁夏旅游 第5篇
7月23日我和亲人们来到了沙坡头,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边缘。站在黄河大桥上,两边是被风吹得如驼峰一样层层叠叠的沙丘,中间是波浪涛涛的母亲河——黄河。沙丘上的沙子刚滚入黄河,就不见了踪影。更为奇特的是,黄河在沙坡头这里转了一个290度的大转弯!
我们朝着沙山顶上的望狮亭出发。沙子又细又烫,我刚走了几步,鞋袜里就全是沙子,脚就象被放在热油锅里一样。爬沙丘时,几乎每走一步,就向下滑半步。好不容易爬到了望狮亭,我已经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向下俯视,就如同待在一个被黄河环绕的小岛上。黄河大桥两头是茂密的芦苇丛,芦苇丛中有几只野鸭正在觅食。来到桥中间,浑浊的黄河水激起的浪花夹杂着泥沙,奔流东去……
我们又来到桥另一头更有挑战性的沙山,听大姑父说,这里很难爬,决心大的人才能爬上去!我向上仰视,一点儿也不高,就觉得很容易,便信心百倍得向上爬。可刚爬了一点,我就体会到大姑父说的“难度”,沙子软软的,踩在上面就如同踩在棉花堆上,使不上劲。快爬到一半时,我已满鞋是沙,连袜子里也是沙子。我几次想放弃,但看到前面爬得起劲的小弟弟,我就不停的给自己鼓劲。沙丘表面的温度高达50度,我的手脚烫得生疼,几乎筋疲力尽,就坐下来休息。这时,爸爸来到了我的身边,他鼓励我并和我一起努力爬。在爬上山顶的.那一刻,我既兴奋又累,口干舌燥。爸爸给我们买了一个冰镇大西瓜,一口下去,既甘甜又清凉,直入心田,和我心中的酸、苦、辣、咸和在一起,一伢儿西瓜竟有这么多的味道,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西瓜!
告别了锻炼我意志的沙山,我们来到了沙漠的平缓地带,见到了“沙漠之舟”——骆驼。
我们准备骑骆驼进入沙漠深处,看着它庞大的身躯,丑陋的面容,和那不停在“品尝”空气的嘴,我好害怕呀!就想和妈妈同骑一个骆驼,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一个人骑。突然,后面的骆驼往我的身上蹭,他可能有些痒了。正当我全身发毛时,前面的骆驼在路上拉屎弹子了,紧张一下子就没了,笑得我差点从骆驼背上掉下来。骑在骆驼背上,我们看到了连绵起伏的沙丘,一望无边,金灿灿的一片,几乎看不到绿色。约下午四点,我们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爸爸还告诉我,沙漠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如果你随意压倒一株沙漠小草,和它长在一起的植被可能会永远消失!是呀!沙漠就是对人类乱砍树木的惩罚。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
宁夏旅游 第6篇
今天,我们来到了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口——沙坡头。这里是一大片沙漠。走进去乍一看,只有一点沙漠,往上延伸后,就消失不见了。
再走进仔细一看,原来沙漠往下延伸了,形成了2、3百米的落差,角度在40度左右。沙地上没有一点杂质。我把鞋子给脱了,小心翼翼的往前走,走着走着胆子就大了起来。然后我整个人坐在地上,双手双脚使劲用力,滑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索性跑了起来。和我们一起去玩的一个回族小朋友,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摔了一跤,嘴巴眼睛里都是沙子。到了底下,我们找到了坐游船的码头,去游览黄河的风景。坐上快艇,迎面吹来一股强风,我的眼睛都快闭上了。沿途看着岸边的风景,忽然,我看见在我的右手边有一栋栋破旧的房子。快艇驾驶员告诉我们,这是电影的拍摄地。
快艇继续行驶,到了一个码头,这里有两座水车,以前的灌溉全都是靠它来维持的。回到岸边,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滑沙。我们气喘吁吁的爬到沙顶,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终于轮到我了。我坐上滑板,师傅就把我推了下去,速度越来越快,我很害怕,就拉了一把刹车,谁知速度越来越慢,都快停下来了。我用手推了一下速度又快了起来,这次我有经验了,刹车只拉了一点点。可是看着别人飞驰下去,我也想了,一放刹车,滑车就遥遥晃晃,只好再次拉住刹车。到了减速的区域滑车就停住了,我放开刹车,用两只手慢慢推着下来了。接着我们去坐骆驼,由管理员牵着行走在沙漠中。然后就去了沙漠北部,那儿的越野二轮车可好玩了!
宁夏旅游 第7篇
贺兰山名称来源于古代的鲜卑贺兰氏人曾居住于此。而鲜卑贺兰氏源于古代部落贺兰部(有说法贺兰部本是古代匈奴部落之一,后与鲜卑联合)。贺兰氏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融入汉族。
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见 于记载的是《隋书 赵仲卿传》。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赵仲卿为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
有关贺兰山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入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凡19种。”
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说“兰、赖语转耳”。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据此,不仅矫正了“驳马”之说的讹传,更为贺兰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