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 15篇
成语解释:
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成语繁体:頓開茅僿
成语简拼:DKMS
成语注音:ㄉㄨㄣˋ ㄎㄞ ㄇㄠˊ ㄙㄜ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顿开茅塞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下子打开思路。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塞,不能读作“sāi”;也不能读作“sài”。
近义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反义词:大惑不解、一窍不通、冥顽不灵
成语例子: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他好象使林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英语翻译:at once become enlightened
俄语翻译:слóвно пеленá с глаз упáла
成语谜语拔草塞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高子在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到底。孟子批评他说:“山上的'小道虽窄,如果经常有人走,就会变成一条大路,如果一段时间没人走,就会被茅草堵塞。你的心被茅草堵塞了,所以不能进步。”
嫂子四字成语
【成语】: 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嫂子四字成语
有一个姓蒋的人,祖父和父亲在捕蛇的时候被蛇咬死了,但是他却继续捕蛇。当柳宗元劝他不要在捕蛇的时候,这个人竟大哭起来,宁愿被设咬死,也不愿意放弃捕蛇。因为他必须靠捕蛇才能上缴官府的赋税。姓蒋的捕蛇人还告诉柳宗元说,如果他要是捕到毒蛇,命运就会比他的乡邻好多了。有的'乡亲早已倾家荡产,食不裹腹了。差役们到进村子里收税赋的时候,横冲直撞,粗声叫骂,大打出手,乡亲们胆战心惊,苦苦哀求。这种场面连鸡狗都的不到安宁(鸡犬不宁),何况人呢!
嫂子四字成语
卧薪尝胆的故事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一败涂地的故事
【解释】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他性格豪爽,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_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管鲍之交的故事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嫂子四字成语
虚左以待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死后,安王即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他为人仁爱且尊重人,不管是才高八斗还是资质平平,他都谦虚而礼貌地与他们结交,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傲慢待人。所以方圆几千里内的人士都争着归附他,他门下的食客竟有三千多人。因信陵君贤能,且门客本领高强,诸侯国有十几年不敢兴兵谋魏。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多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夷门的守门人。信陵君听说了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决不会因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
于是信陵君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座之后,信陵君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嬴。侯嬴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他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信陵君的反应。信陵君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候。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上的肉铺里,能不能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呢?”信陵君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嬴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信陵君,故意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脸色更加温和。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信陵君开宴,而此时街市上的人们都看到信陵君手拿着辔头等人,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嬴。侯嬴看信陵君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了信陵君家中,信陵君引侯嬴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惊讶于信陵君的举动。酒兴正浓的时候,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祝酒。
侯嬴对信陵君说:“今天我已经为您做了很多事情。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您却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本不应该有访朋友的要求,但您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我侯嬴是为了成就您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马车久久地站在街市里,我借访问朋友来观察您,您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上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您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嬴便成为信陵君的上等宾客。
后来,赵国邯郸被秦军包围,赵平原君向魏求救。魏王虽然派大将前去准备援赵,但又因惧怕秦国而按兵不动时,是侯嬴帮信陵君谋划,盗取魏王兵符解得邯郸之围。侯嬴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就在他离开魏国后自刎而死。
——《史记·魏公子列传》
虚有其表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作文,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明皇杂录》
掉以轻心
公元805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教授学问,就会受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诬蔑为‘狂人’(这里指的是韩愈)。这种少见多怪的事是常有的。听说蜀地南面雨下个不停,很少有晴天,以致太阳出来,那里的狗就会狂叫。当时我还以为这是传闻而已。永州从来不下雪,谁知我到任的第二年就下了大雪。这一带的狗日夜奔跑,对着雪不停地狂叫,直到雪化才停下来。有了这番亲身经历,我才相信从前听到的话并不过分。”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什么错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受到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经意地、随便地对待它,而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成语“掉以轻心”即从柳宗元“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的句子中得来。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战国策·楚策四》
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嫂子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
防:防备;患:灾祸;然:这样;如此;未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这样。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明史 于谦传》:“乞敕内外守备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
成语简拼:FHWR
成语注音:ㄈㄤˊ ㄏㄨˋ ㄨㄟˋ 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防患未然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事前预防。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患,不能读作“chuàn”。
成语辨形:未,不能写作“末”。
成语辨析:防患未然和“未雨绸缪”;都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来预防”的意思;“未雨绸缪”是直陈性的;偏重在“备”。防患未然能用来表示“防止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未雨绸缪”不能。
近义词:防微杜渐、有备无患
反义词: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患至呼天
成语例子:各单位必须加强防火措施,以防患未然。
英语翻译:prevent trouble before it happens
日语翻译:災害(さいがい)を未然に防止(ぼうし)る
俄语翻译:зарáнее ликвиировать опáсность
其他翻译:<德>einem Unfall rechtzeitig vorbeugen
成语谜语:禁烟;灭火器
成语故事:
从前一人去探望他的.朋友,见朋友家炉灶设计不合理,便提出改灶搬柴的建议,主人没有采纳。不久主人家房子着火,人们纷纷帮助救火,主人备酒杀牛感谢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人们提出应该感谢那个改灶搬柴的人
嫂子四字成语
成语名称:胁肩谄笑
成语拼音:xié jiān chǎn xià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逢迎的样子。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胁肩:耸肩,形容恭敬的样子。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极端谄媚的样子。
成语造句:邹韬奋《硬吞香蕉皮》:“他所能接近的全是胁肩谄笑的奸佞小人,所最不容的是强谏力争的.正人君子。”
胁肩谄笑的成语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
嫂子四字成语
【注音】rén sǐ liú míng
【出处】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解释】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用法】作宾语、分句;常与“豹死留皮”连用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流芳百世
【反义词】默默无闻
【同韵词】余波未平、误笔成蝇、葭莩之情、以吕易嬴、防心摄行、世态人情、不虚此行、负气含灵、伐功矜能、望秋先零。
【年代】古代
【谜语】墓碑;谥号
【邂逅语】豹死留皮
【英语】a man leaves a name behind him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梁朝名将“王铁枪”王彦章跟随梁太祖朱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深受重用。梁末帝朱贞继位后,唐军进攻梁国。王彦章受命御敌,但因寡不敌众被俘。唐庄宗劝王彦章归降。王彦章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宁死不降。不久就被杀害。
【成语举例】我们要做到人死留名。
嫂子四字成语
1、倚马七纸成语故事
东晋豫州刺史谢尚发现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荐给大司马桓温。桓温让他负责府内文书起草工作。袁尚作《东征赋》赞扬东晋许多名士。他跟随桓温北伐前燕,在前线,桓温让他写讨伐檄文,他靠在马背上很快就写完一篇得体的檄文。
【释义】比喻文章写得快。
2、目不窥园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3、老成练达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羊祜听说吴主孙皓罢免陆抗的兵权,就向司马炎上表伐吴。司马炎不同意,羊祜再次上朝面谏,提议如果不趁此机会就很难灭吴。司马炎让他率军攻吴,他称病不能胜任,就推荐老成练达的杜预担此大任。
【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4、握发吐哺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成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分封诸侯,他封伯禽为鲁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贺,说:“你以前是鲁国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记你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爱惜人才。”
【解释】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5、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南辕北辙资料
【注音】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简介】犹至楚而北行也
【近义词】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升山采珠。
【成语举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6、一鳞半爪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白居易请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到家里做客,建议赋诗饮酒,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因官场不得志就作一首《西寒山怀古》,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赞叹道:“我们四人下海探宝,你得龙珠,我们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7、都中纸贵成语故事
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写《齐都赋》时就小有名气,作为“著作郎”,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及张载、卫王灌、张华等为之批注作序,一时洛阳抄写该书成为时尚造成纸价上涨。
【解释】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8、泱泱大风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他访问鲁国时,鲁国特地为他举行一场演出。鲁国的乐工演奏周王朝及诸侯国的乐曲,他对齐国歌曲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等演奏曹国、郐国的《郐风》以后,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了。
【解释】泱泱:宏大的样子。指气魄宏大的大国风度。
9、自相鱼肉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匈奴人刘渊见晋惠帝司马衷的八个亲王发生互相残杀,就在左贤王刘宣和将领的怂恿下,自己称帝。晋惠帝被祁弘赶到洛阳,刘宣阻止刘渊援救,认为司马父子兄弟自相鱼肉,可以乘机消灭他们,于是迁都平阳,准备进军洛阳。
【释义】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10、猿猴取月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狝猴,有一天五百狝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狝猴王就对所有的狝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11、黄龙痛饮成语故事
北宋末年,北方女真族建立金国大举进攻北宋,消灭了北宋。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建立南宋,南宋朝廷软弱无能,步步退让。岳飞指挥岳家军英勇抗金,金国士兵闻风丧胆,岳飞乘胜追击,他对将士们说:“我一定要直捣黄龙和你们痛饮。”
【释义】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12、河汾门下成语故事
隋朝末年,大儒王通不想谋一官半职,他决定把自己的学问传授他人,就在河汾设帐授学,他的教育方法十分独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求学。他的学生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程元、窦威、贾琼等,人们以河汾门下的学生为荣。
【释义】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13、飘茵堕溷成语故事
南朝梁代时期,子良与无神论者范缜在一起谈人生富贵之事,问富贵与因果的关系。范缜回答说:“人生就同一树花,虽然同处于一根树枝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花瓣有随风飘到富贵人家的座垫上,也有飘到人家厕所里的,因果在起作用。”
【释义】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亦多指女子堕落风尘。
14、燕昭好马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强国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借此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就会闻风而至。
【释义】燕昭王喜爱骏马。后作求贤之典。
15、作壁上观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大将章邯领兵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逃到巨鹿死守,等待救援,各路反秦大军按兵不动。只有项羽率军把秦军包围,项羽力能扛鼎,冲入敌阵,斩杀敌将苏角,大败秦军。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原来作壁上观的人纷纷投靠。
【释义】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16、蜗角之争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释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17、得鱼忘筌成语故事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解释】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18、蹉跎岁月成语故事
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常被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出处晋·阮籍《咏怀》诗:“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唐朝时期,诗人李颀40岁中进士,任新乡县令,后官场不得志就辞官归隐,专门从事诗歌创作,朋友魏万去京城应试求取功名,他作赠别诗《送魏万之京》:“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9、失斧疑邻成语故事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小偷。于是他断定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说,“我早就看出那个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时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随便的怀疑邻居的孩子。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象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失斧疑邻”形容主观臆造、胡乱猜疑。
20、高枕无忧成语故事
源于《战国策·齐策》。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的门客。有一次,他自愿为孟尝君到薛地去讨债,不但没有把钱讨回来,反而把债券都烧掉了。人民以为是孟尝君叫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前往薛地,但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之所以烧债券的目的。但是冯谖却对孟尝“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现在您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替您再凿两窟。”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说:“齐国解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使诸侯有了任用孟尝的机会。谁如果先把他请去治理国家,一定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听到这话,就派使臣带着黄金千斤和车马百乘,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冯谖又抢先回到,建议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的聘请,梁国的使臣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齐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孟尝君会到梁国去做官,赶紧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仍做相国。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当完全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凿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21、病入膏肓成语故事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22、不可同日而语成语故事
“不可同日而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表示不能相提并论,互相比较。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23、有名无实成语故事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24、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25、天罗地网成语故事
出处元曲选·李寿卿《伍员吹萧》若不是华建来说就里,白破了这厮谎,险些儿被赚入天罗地网。
释义“罗”是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包围得非常严密,无处可逃。
故事元代的李寿卿创作了一个杂剧,名叫《伍员吹萧》,说的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一段曲折经历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的人,名叫费无极。一次,他奉命到秦国去给太子华建迎接新娘,见新娘非常美丽,便怂恿平王把她留作自己的妃子。昏庸好色的平王居然照办。这件事传开后,成为一大丑闻。
太子华建的老师伍奢,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费无极生伯他今后帮助太子惩罚自己,便怂恿平王诱杀了他及其长子。这样做还不够,费无极又怂恿平王把太子华建送到城文去把守边疆。后来仍不放心,又派人去杀害他。
公子华建得到风声,连夜逃跑。他知道伍奢的次子伍员在樊城镇守,便赶到那里,告诉了他父兄被杀的情况,并说费无极已派他的儿子费得雄即将赶到樊城来骗你回去,然后杀掉。
伍员听到这些消息,大骂费无极心狠,平王无道,决定采取适当措施对付赶来的费得雄。
过了几天,费得雄果然来到樊城。见了伍员后,他谎称平王因伍员屡立战功,要重加赏赐,请伍员立刻启程回朝,接受赏赐。
伍员故意问道:“我已半年未曾回朝,不知我家父兄等是否安康?”费得雄装模作样他说:“你们伍家好生兴旺,有哪家比得上!”伍员听了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费得雄的衣襟,痛斥道:“你们这伙坏蛋,把我全家杀绝,还无耻他说我伍家兴旺!”
费得雄以为伍员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详情,便要求伍员举出证人。伍员愤怒他说:“如果不是公子华建来到这里说明内情,道破你这个坏蛋的谎言,我险些儿被你骗进天罗地网!”费得雄这才无话可说。伍员痛打了他一顿,弃官而走。
后来他来到吴国,打扮成一个要饭的,在热闹的街市上吹萧唱曲,终于被吴王请去,当了吴国的大夫,促使吴国战胜楚国,为父兄报了仇。
26、披荆斩棘成语故事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_,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27、各得其所成语故事
出处《易·系辞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释义表示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故事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28、成语故事防微杜渐的故事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29、成语故事千变万化的故事
据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日行千里,深受宠爱。他非常喜欢游玩,曾经接受西王母的邀请,参加过瑶池盛会。
一天,周穆王从昆山返回合山,途中听说有个叫偃师的人,手艺精巧,制作的动物能叫会跑。他有些不大相信,立即召见偃师,问:“听说你能造出各种精巧的玩意,拿出一件,让我看看。”
第二天,偃师带上木头雕成的假人拜见穆王。穆王看这些假人的五官齐全,眉毛胡子像真人一模一样,觉得很吃惊。
穆王问偃师:“你雕的这些人都能动吗?_
偃师说:“不但能动,而且能唱歌,跳舞。就像真人一样。”
穆王说:“让他们表演起来,我看比真人差多少。”
偃师用鼓声指挥木头人开始动作。木头人按着鼓声的节奏,别开阵势,进行攻守,但见木头人手执刀枪剑棍攻杀、防守,进退有序,一会排成一字长蛇阵,忽然又变成十面埋伏,继而化作九宫八封阵、六花阵、七星阵、八门阵,阵势千变万化,把穆王看得眼花缭乱,非常高兴。他觉得如此新奇的玩意不让妃子欣赏一番,实在有些遗憾,于是命令宫女请妃子一同观看。
偃师见嫔妃到来,有意卖弄本领,便说:“刚才表演的阵容气势太激烈,不宜在娘娘们面前施展,还是来番歌舞,换换口味吧。”
偃师拿起云板,吹响笙簧,木头人引吭高歌。歌声婉转悠扬,忽而如百鸟朝凤,莺声燕语,回响不已,忽而如猿啼三峡,哀怨凄恻,催人泪下,忽而如龙吟深潭,虎啸幽谷,气势磅礴。
穆王和众妃子都沉醉在悦耳动听的歌曲声中。
偃师把鼓板的节拍略加变动,木头人在歌声中舒卷长袖,
行云流水般舞动起来,舞姿优美,或如雨中荷花,争红吐艳;或如风吹杨柳,摇曳生姿。其中一个木头人,还频频向妃子挤眉弄眼,好像是在调情,被穆王发现了。他非常生气,认为是行为不端,有意调戏,便下令将挤眉弄眼的木头人斩首。
偃师知道引起了误解,急忙将木头人拆散。穆王一看,木头人不过用皮革、颜料、马尾毛、木头制成,不由笑了起来。演出结束,穆王惊叹不已说:“太妙了,简直像神仙一样。”
30、成语故事一鸣惊人的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31、成语故事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32、成语故事前倨后恭的故事
对人先前非常倨傲,而后来却又万分恭敬,在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前倨后恭”或“前倨后卑”。下面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
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战国时期,并存着许多国家,其中主要的有秦、燕、赵、齐、楚、韩、魏7个,称为“战国七雄”。位于今中国西北陕西一带的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势最强,时不时侵略其他6国。6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6国同秦国和好相连,尽量不招惹秦国,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叫做“连横”;反秦派则主张6国由南到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做“合纵”。
当时有许多谋士,在各个国家推行自己的主张,一旦这些主张被采纳,谋士们就一日成名,身价百倍。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谋士。
苏秦先到秦国,游说秦王,竭力宣传“连横”的主张,鼓励秦国先稳住其他6国,然后一步一步去逐个吞并。秦王拒绝采纳苏秦的主张,表面上的理由是秦国对别的国家并没有野心,因此对“连横”没有兴趣。实际上是秦国还有做好统一中国的充分准备。苏秦没有办法,眼看旅费已经用完,衣服也都破旧了,只得垂头丧气,回到洛阳的老家。
家里的人,见苏秦这样狼狈地回来,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很难过,于是立志苦读,一定要争口气。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有时晚上看书很晚了,也不肯睡觉。他准备了一把锥子,瞌睡时,就猛刺大腿,惊醒后继续读下去。由此产生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苏秦反复研究了各国的形势,认为说服6国采纳“合纵”的策略以应会秦国是可行的。他先说服了燕国、赵国,然后又逐步使燕、赵、齐、楚、韩、魏6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同盟,联合对付秦国。苏秦兼任6国的军队总参谋。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侵略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了。这种状况相持了约十五年之久,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苏秦既是6国的军队总参谋,所以在6个国家间来往就很有地位了。有一次,他因公路过老家洛阳,当地的官员早就命人预先清扫街道,列队欢迎。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也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躲在旁边,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更是毕恭毕敬,连连行礼貌。苏秦笑道:“嫂子,你的态度怎么变化这么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现在却这样谦卑。”苏秦的嫂子一边哆嗦,一边答道:“如今叔叔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象从前一样。”苏秦不禁感叹道:“人贫穷了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以为然,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你,难怪人们看重权势利禄了!”。
现在这句成语用来指以人取貌或特别势利的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
33、成语故事为虎作伥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凶残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吃人。有一天,有个叫伥的人路过这里,老虎迅速的扑上去,咬住他的喉咙,拖到林中饱吃了一顿。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该多好呀!”于是老虎抓住伥的灵魂不放,对他说:“你必须找到另一个人给我吃,我才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伥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点头同意了。来自
于是伥的灵魂就到处去找人,当发现一个人时,就把他骗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里的老虎连忙扑上去把人咬死,伥的灵魂为了讨好老虎,竟上前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带子解开,让老虎毫不费力地将那人吃掉。老虎对伥灵魂的合作很满意,不肯放伥的灵魂走。于是伥的灵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帮助老虎做吃人的勾当。
人们称伥的灵魂为“伥鬼”。后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一起做坏事的人为“为虎作伥”。
34、成语故事覆水难收的故事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35、成语故事贾人渡河
贾人渡河,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渔者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36、成语故事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_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37、成语故事大腹便便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名叫边韶的读书人,字孝先。他比较有才华,所以,在没有当官之前,在陈留郡教着几百名学生。
边韶这个人除才华横溢外,嘴皮功夫也比较厉害。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是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38、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
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
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39、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贾谊,是汉文帝时洛阳人。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草菅人命”形容视生命如草芥,任意杀戮。
(《汉书?贾谊传》)
40、成语故事鹊巢鸠居
晋文公追一只鹿追丢了,问路边一个休息的人,那人用脚指着一个方向说:“那边去了。”文公说:“我问你话,你什么要拿脚回答我?”那人整整衣服,站起来说:“对一个不像样的君王就是这样。虎豹讨厌清闲,喜欢接近人,才会被捕获。鱼鳖讨厌深水,喜欢浅水,所以会被钓到。君王讨厌老百姓,喜欢游玩,所以会丢失他的国家。诗经里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君王打猎不回去,他的位子就不保。”
文公就往回走,在半路遇到大臣栾书。栾书问:“看大王面带喜色,打到猎物了吧?”文公说:“我没有打到猎物,但我听到了好的言论,所以高兴。”栾书问:“说话的人呢?”文公说:“我没和他一起来。”栾书说:“听了好的言论却忘记这个人,是强盗行为。”文王就回去请那人坐车一起回来了。
(《刘向新语?杂事二》)
41、才占八斗成语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操在世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优游的,那时他写的文章和诗歌,比较华美;但当29岁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后,他就不断受到打击;到他侄儿曹睿(魏明帝)即位后,受到的打击就更加多了。由于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压抑,生活相当苦闷,因此,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歌,能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现他对统治者的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后一时期的创作,从现实意义来说,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例如南朝梁代的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写道: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虽然似乎不太满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说它是“但美遨游,不及世事,”但是总的说来,他对曹植还是十分钦佩的,请看他给曹植下了怎样的评语:“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一石等于十斗)
嫂子四字成语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技艺非常高明,尤其擅长人物画,画风独特,为当时绘画界所推崇
有一次,成都寿宁寺约请他为寺院画了幅《九曜图》,孙知微答应了
孙知微画风严谨,构思巧妙,经过几天思考才开始作画。草图终于画出来了,正准备着色,仆人赶来报告,今天主人的好友过生日,人家一定要请主人前去赴宴。不得已,孙知微只好停止作画,然后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他们说:“这幅画的草图我已画好了,我要去朋友家,剩下的着色工作,你们几个人一起做吧,要用心揣摩,不要出错。”弟子们由于得到老师的信任而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围着画品评了一番,正准备上色时,有人忽然发现图中水曜君身边的侍童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他们感到很奇怪
弟子中有个叫童仁益的.人,平时学习很马虎,却总爱耍个小聪明什么的,这次也不例外,他对大家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喜欢在瓶子画上一枝鲜花,这次因为急着要出去,一定是忘了画了,我们给他补上吧。”于是立即拿起笔来,用心地在水晶瓶上添上了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他来到画前一看,发现水曜星君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里竟生出了一朵红莲花,鼻子都快气歪了,责问他们为什么要在水晶瓶中随随便便添上一枝莲花。童仁益等人说:“添上莲花。这个图画不是更完整、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听了以后,真是哭笑不得,只得说:“这简直是瞎胡闹!你们的出发点虽然没有错,却干出了自以为聪明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镇妖伏魔的宝贝,而不是用来插花的花瓶,否则宝瓶不就变成了普通的瓶子了吗?”又说:“你们真可气,这幅画全让你们给毁了!”孙知微的一番话说得他们目瞪口呆,无地自容。特别是童仁益,低着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才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弄巧成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卖弄聪明却变成了愚笨,也指本来想干些巧事,结果反干了蠢事。
嫂子四字成语
语出《春秋谷梁传》。
春秋时期,鲁庄公偏爱他的妃子孟任,因此一心想让盂任生的儿子般继承为国君。可是,庄公不但有几个妻子所生的儿子,而且还有三个兄弟。继承君位的问题,因此不好决定。直到他病重不起的时候,才不得不提出。庄公故意先问他弟弟叔牙谁继任国君最合适,叔牙说,庄公之兄庄父有才能,可以胜任。庄公因叔牙的回答不合他的`心意,便又问老四季友。季友说,愿意不惜牺牲生命来扶持般继任国君。庄公表示同。
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毐死了叔牙,便扶持般继任为国君。庆父不服,和庄公的夫人哀姜合谋,派人把般杀了,另立开为国君,即鲁湣公。开的母亲叔姜,是哀姜的妹妹,庄公的另一妃子。季友只得到陈国去暂时躲避。
一年多以后,庆父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又杀死了开,准备自己当国君。这时,人们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认为他太残暴了,纷纷反对。躲在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起来处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奔齐国。
以上这段历史,孔子把它记人了《春秋》。他写道:“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孔子在《春秋》中为什么不说庆父“杀”国君,“逃奔”齐国,而轻描淡写地只说他“如”齐呢?《春秋谷梁传》解释说:这明明是“逃奔”,却说是“如”,为什么呢?因为孔子对事实真相有所顾忌,因此讳莫如深啊。
嫂子四字成语
【成语】:不自量力
【拼音】:bù zì liàng lì
【解释】:量:估量。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