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2024⑥十大关键词,复盘保险业这一年!
来源:A智慧保
2024年,中国保险业防风险与促发展齐头并进,机遇与挑战兼具。
这一年,置身于人身险市场的转型巨变之中,很多人还未从银保、中介渠道的“报行合一”阵痛里缓过神来,新一轮的寿险预定利率下调便接踵而至。
这一年,财险业也迎来一系列严监管,车险、农险、短期健康险、互联网财险业务等等,都受到相应的规范或乱象整顿。
不过,在权益市场回暖、负债端成本整体压降的双重利好下,2024年的保险业更具韧性。截至12月30日,2024年A股保险指数涨幅超过43.18%,一扫过去几年萎靡不振的阴霾,此前保险公司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显示,无论是寿险还是财产险,整体盈利能力皆好于上年同期。
2024年,保险业的“信心”也在加速回归。“国十条3.0”举旗定向,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作出“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可为”的发声,以及行业对“五篇大文章”的贯彻落实,都给市场注入了强心剂。
可以说,2024年的中国保险业,正在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恰逢岁末,让我们通过“十大关键词”,回顾过去一年保险业的变革发展。
关键词一
报行合一
近两年,“报行合一”成为人身险业的高频词,为了有效防范行业的“费差损”风险,2023年秋,“报行合一”政策从车险刮到了寿险,首当其冲的便是彼时炙手可热、被各大险企奉为营销主力的银保渠道。
2024年1月,《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文件从科学设计备案产品、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建设、统筹开展监管和检查、形成同管共治合力五大方面,力促 “报行合一”扎实落地。
随着“报行合一”政策在银保渠道的铺开,很快,市场主体就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根据“A智慧保”获取的行业交流数据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仍处在下行通道,同比降幅为15%。
不过,“报行合一”政策实施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渠道端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左右。费用的显著下降,也促使银保渠道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贡献得以释放,今年前三季度几家上市险企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如果说,2023年是人身险业打响“报行合一”政策的元年。那么,2024年便是“报行合一”深化实施之年。今年8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提及,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继银保渠道之后,盈利模式主要依赖费差的经代渠道也迎来了“报行合一”的洗礼。交流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寿险经代市场的标保规模同比下降了30%。
这场变革让本就处在寒冬期的中小保险中介机构雪上加霜,并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据相关媒体报道,年内已有超350家保险中介机构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或中介许可证被注销。
春江水暖鸭先知,伴随着保险中介市场的新一轮洗牌,资本也在寻求退出变现,典型的现象是,今年以来掀起了一波保险中介机构上市潮。此外,为应对佣金水平下降的挑战,不少保险中介机构还纷纷推出架构调整、基本法改革、削减内勤成本等举措。节流的同时,还有一些头部中介机构想办法开源,或出海掘金、或发力咨询服务。
整体来看,尽管“报行合一”对行业有阵痛、有冲击,但也倒逼了险企渠道端降本增效,摒弃以费用换规模的粗放式经营路径,继而在客户服务质量、产品创新开发上做加法。
关键词二
防利差损
渠道端深化落实“报行合一”的同时,2024年防范利差损风险也成为保险业的头等大事。随着市场长端利率的不断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承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成为“主旋律”。
可以看到,继2023年,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至3%,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降至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的上限从3%降至2%后,2024年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再度“降档”。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上述《通知》就明确,自9月1日起,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万能型保险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这也标志着,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进入“2”时代。
人身险业还迎来定价机制改革,《通知》称,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连创新低的情形,就引发了行业对保险预定利率会否同步下调的担忧。
2024年,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另一个抓手点是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主体减少对以增额寿为代表的刚兑属性产品的依赖,鼓励更具弹性收益机制的分红险产品发展。上述文件也提出,“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的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在2024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家上市险企也预判,未来分红险会成为市场上新的主力产品,分红险占比或将超过50%。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就分析称,分红型业务发展将提升客户抵御利率风险和退保风险的能力,因为分红产品是公司和客户共担未来利率风险的机制。
1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重点提及了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及应对,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我国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但负债成本较为刚性,加之资产久期普遍短于负债久期,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压力。
关键词三
从严监管
2024年是金融监管总局全面履职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从严监管”成为主基调。在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就提出,要坚决落实强监管、严监管的要求,全面强化“五大监管”,严把准入关口、严密风险监测、严肃早期干预纠正。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
回眸过去一年,严监管、强监管之风渗透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是扎紧制度篱笆,比如,为加强人身险业分类监管,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为加强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落地;为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台《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在年底,金融监管总局还下发了《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首次提出要求金融机构设立首席合规官,当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存在瞒报等情况,可“一票否决”。
其次,针对业务层面的市场乱象,监管也及时出手加以整顿。如今年1月,针对新能源车险投保难、续保难等问题,监管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明确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险企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限制承保措施。
为整治车险费用竞争顽疾,促进车险降本增效,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召开的车险监管通报会上还提出,试行三项监管工作机制(检查机制、通报机制、挂钩机制),全面强化“报行合一”;此外,为落实“450号文”要求,中保协也再次组织行业会议,启动行业自律,即部分保险公司自4月15日0时起针对新转保家用车及驾乘险执行严格自律。
针对短期健康险领域滋生的类“药转保”业务风险,今年7月,监管也向各地金融监管局和各财产险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自查工作;为化解农险业务长期存在的应收保费痛点,推动农险承保、理赔精细化发展,今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针对保险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监管层面也在加大处罚力度。据相关媒体统计,仅今年前三季度,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派出机构就披露罚单2105张,总处罚金额达2.72亿元。在责任追究上,监管力求落实到关键事、关键人和关键行为,当中不乏顶格处罚。2024年前三季度,已经有38人被采取禁止进入保险业的监管措施,其中,有21人被终身禁业。
关键词四
“国十条3.0”
谈及2024年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业大事,莫过于保险业新“国十条”的重磅出台。
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也成为继2006年、2014年后,国家层面再次推出保险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被业界称为 “国十条3.0”。
与前两版“国十条”所不同的是,“国十条3.0”更加强调防风险和严监管的重要性,发展思路更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上看,“国十条3.0”尽管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发展指标,但较之以往覆盖更全面,要求也更高,意在引导保险业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
“国十条3.0”还释放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稳步开展境内外币保单业务;探索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与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信息交互;符合规定的事业单位可按制度要求使用财政资金,购买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商业健康险;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健全资本补充监管制度,增加债务性资本补充工具等等。
顶层设计落地不久,相关的配套文件也紧随其后出台。12月6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财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其中,文件提出的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优化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对智能驾驶、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保险研究应用;研究房屋保险体系,探索推广新型家庭财产保险等政策提法,或给财险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五
大保险观
“大保险观”是2024年保险业的关键词之一。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李云泽就提出,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筑牢社会保障网、经济安全网、灾害防控网,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在11月21日上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第七次会员大会上,李云泽再度强调,“要把握正确发展理念,树立大保险观,找准机构定位,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该如何理解“大保险观”的内涵,又该怎样将理念化为实践?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人士也探讨颇多。
在2024年度中国保险鼎峰50人论坛上,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大保险观”就是指保险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丰富保险保障的内涵与外延,持续优化保险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保险长期资金的作用。
徐敬惠认为现在行业的发展是处在严监管、防风险大环境下得以安全稳健运行。谈及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他认为主要有三点,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普惠保险是践行“大保险观”的着力点。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大保险观的核心思想是将保险视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强调保险的社会属性与功能。
王国军指出,大保险观的内涵至少包括:立足保险保障功能,坚持以保障为核心;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功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足见,保险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大保险观”理念,必须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保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六
五篇大文章
2024年还有一个被保险业反复提及的高频词,那就是“五篇大文章”。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成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着力点。
基于此,2024年也是保险业深化落实 “五篇大文章”之年,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保险业围绕“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典型的举措有,5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对总局系统和银行保险机构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除此之外,保险业还针对“五篇大文章”的不同侧重点出台相关政策。譬如,为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1月12日,《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发布。紧接着,金融监管总局又下发《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从“服务科技活动全流程”及“服务科技活动主体”两个维度,建立科技保险统计框架和科技保险数据报送机制。
为抒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今年6月,监管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普惠保险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基础保险服务提质扩面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保险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等发展目标。
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养老金融也是保险业的重点发力方向。今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商业保险年金的概念,提出推动商业保险年金业务发展、加强监管的相关举措。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做好老年人金融服务工作,监管还在11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保险公司研究提高投保年龄上限,重视70岁及以上老年人保险保障需求,科学适当调整投保条件,对有既往症与慢性病的老年人群体给予合理保障;鼓励险企研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需求的意外险,支持老年人运动健身、创业就业等需求。
关键词七
新质生产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被列为首项任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于保险业而言,如何有效赋能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当前及今后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今年以来,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保险业也积极作为,从资产负债两端双向发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保险资金加大对战略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耐心资本。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保险资金投向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的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登记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的登记规模超过5500亿元。
在前不久召开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李云泽也强调,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保险保障方面看,一些大中型险企也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保障服务。
比如中国人保已初步形成包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五大类产品为主体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国寿财险开发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首版次软件“三首”类保险,以及知识产权类等八大类共40余款专属保险产品;截至2024年11月底,阳光财险累计为近400家科创类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400亿元。俨然,服务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保险业的发展共识和重要使命。
关键词八
人事换防
2024年,随着保险业转型变革进一步加深,行业主体的人事变更也掀起一波新的高潮。
可以看到,这一年,四大副部级保险央企悉数换“掌门”。时间较近的如,中国人保正式迎来新任董事长丁向群,还有中国太平总经理尹兆君接棒到龄退休的王思东,出任董事长。
11月更换舵手的是国寿集团和中国信保。11月25日,国寿集团官网官宣,蔡希良正式出任国寿集团董事长。紧接着,中国信保也迎来新的党委书记。11月29日,中国信保公告宣布,王浩任该公司党委书记,同时免去宋曙光的党委书记职务。
四大副部级保险央企接连更换“掌门人”的同时,诸多头部险企也开启人事变阵。典型的如中国太保,继今年1月,中国太保迎来新任董事长傅帆、总裁赵永刚后,太保产、寿险高层队伍也开启人事调整。寿险层面,太保寿险副总经理李劲松升任公司总经理;太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赵永刚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产险方面,太保产险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陈辉升任太保产险总经理;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曾义转任太保香港董事长;董事长顾越则不再担任太保产险党委书记。在外界看来,这也标志着太保产险已经正式进入了新老交替的过渡期。
年内人事大调整的还有中国平安,年初,中国平安内部发文,董事长马明哲任中国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付欣不再任战略发展中心主任一职;平安的另一项重磅人事变动来自平安人寿, 9月19日,平安人寿发布公告称,余宏自9月9日起不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这也证实了此前市场传出的平安人寿总经理余宏辞任的传闻。余宏卸任后,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出任该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责。
对于余宏的下一站去向,市场颇为关注,很快谜底揭晓。11月22日,友邦保险集团官宣,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升职为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同日,张晓宇在公开信中宣布,平安人寿原总经理余宏将于11月25日加入友邦人寿,拟任总经理,将全面负责公司战略规划与实施及日常运营等工作。
除余宏外,中国平安的人才外溢还在原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的身上体现出来。今年9月,邓斌因个人家庭原因辞去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一职,平安集团投资委员会主任郭世邦将承接邓斌相关工作。12月13日,Sun Life发布的一则人事任命显示,2025年1月1日起,邓斌将担任Sun Life“亚洲资产管理”总裁一职。
头部险企忙着人事布阵的同时,中小险企的走马换将也在加速,且不少公司新任“一把手”,来自头部下沉输送。比如曾任太保寿险副总经理的戴文浩,今年6月获批出任百年人寿董事、总经理;国寿老将赵国栋出任瑞众人寿董事长职务;平安人寿“老将”韩光获批出任北大方正人寿总经理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对险企“算账经营”、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升,拥有财务、精算师背景的管理人才,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担当险企“一把手”。如12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核准龚兴峰担任新华保险董事、总裁及财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获聘总裁前,龚兴峰为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临时财务负责人;还有12月17日,融盛财险发布公告称,指定史翔为公司经营管理层临时负责人。此前,史翔也曾在华海财险担任过总精算师一职。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保险业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反映了在行业转型压力下,险企渴望通过管理层调整谋求战略突围,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迫切心境。
关键词九
改革化险
近年来,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已成为监管重点任务之一,2024年也不例外。
今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时就强调,要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
“国十条3.0”也提及,要拓宽风险处置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险机构改革化险;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风险大、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保险机构,收缴金融许可证,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从保险业改革化险进程来看,地方国资平台充当驰援主力。2024年已有包括百年人寿、信泰人寿、恒邦财险等8家地方险企引入地方国资,总金额超过80亿元。
此外,今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网站发布的行政许可文件显示,同意申能财险受让天安财险的保险业务,意味着四家 “明天系”险企的风险处置工作画上了句号;另外,12月3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筹建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而今,东吴财险的获批也预示着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工作迎来了新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险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险企生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今年12月,监管发布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还提出 “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风险”“对风险大、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财险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研究相关配套政策”,这一表述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这也折射出,监管正在力推财险业完善风险化解处置机制。另有财险机构人士认为,兼并重组有利于整合行业资源,优化市场结构,提升保险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前不久,监管发布《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的消息,也给部分偿付能力压力较大的险企一些缓冲空间,被视为维护行业稳健运行之举。
关键词十
举牌热潮
回看2024年,险资举牌热潮从年初蔓延到年末,举牌次数达20次之多,创四年以来新高。
举牌次数较多的有长城人寿,先后举牌无锡银行、江南水务、城发环境、秦港股份(H)、赣南高速、绿色动力环保(H);其次是瑞众人寿,四度举牌龙源电力(H),并举牌中国中免(H);新华保险也是今年的举牌主力,先后举牌上海医药(A+H)股、国药股份以及海通证券(H)。
从被举牌上市公司领域来看,险资主要聚焦在环保、交通、电力、医药、非银金融等领域,并偏好高股息、红利风格。
典型的如中国太保举牌的中远海能(H)近12个月的股息率就达到9.82%,此外,被险企举牌的华电国际电力股份(H)、绿色动力环保(H)、安徽皖通高速公路(H)、深圳国际(H)以及华能国际电力股份(H)近12个月的股息率也皆超过5%。
缘何今年险资掀起举牌热潮,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哪些?事实上,这与行业新会计准则实施不无关系。有券商人士指出,从会计准则的角度看,险资举牌即触及5%持股比例以后,新准则下可能计入FVOCI 或长期股权投资,而选择高股息率特征的权益类资产放入FVOCI科目,是平滑报表的较优选择,能够缓解资本市场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
另一方面增配高股息股票资产,也契合险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特征,在市场长端利率不断下行,险资配置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股息率较高且估值偏低的红利资产更能为险资提供长期稳定收益,应对利差损挑战。
结 语
总体来看,2024年保险业有喜有忧、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深化转型的大趋势下,2025年保险业将如何把握好“国十条3.0”带来的政策红利,并将大保险观融入到高质量发展之中,更加值得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