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研究报告十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到发电,我们能数得上来的方式有很多种: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等;然而和这几种发电方式相比,有一种电力能源从一出生起,就自带着“光环”,这就是光伏。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太阳能的存在,它无孔不入,它永不枯竭,它清洁环保、它没有任何排放和噪音。正因为集诸多“光环”于一身,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能源发展计划表里,光伏都排在前列。
而在我国的能源领域,目前只有光伏行业,在技术和产量上能与世界强国抗衡。于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光伏被接二连三的“双反”调查砸中,风光一时“光伏行业”仿佛一夜进入寒冬。不过古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出口的“大门”封锁上的时候,国内市场的“窗户”却因此而打开了。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光伏行业逐渐成为政策的“宠儿”。对于前几年在寒冬中煎熬的光伏企业来说,如今终于拨开了云雾,阳光之下春意正浓。政策的扶持,给光伏行业发出了多大的红包?高补贴“哺育”出来的光伏行业如何能够站得更稳,走的更远?
就在两天前刚刚开幕的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又传出工信部等三部委拟出台光伏新政,促进行业发展。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国家出台扶持光伏的政策了。有媒体统计, 20xx年至今,平均每个月就有一份支持文件发出。这种力度,唯有光伏。四年前,发展迅猛的中国光伏制造业首陷“双反”泥潭。大概从那时起,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外销固然有利可图,但毕竟受制于人,内需才是新的发力点,于是产业的光环从中部移到了下游。然而彼时,光伏发电却仍是名符其实的“奢侈品”,和水电、核电横向比较,成本是后者的好几倍。市场不会主动购买,那么掏钱的只能是政府。有企业主干脆告诉记者,投光伏,“稳赚不赔”:
记者:那我进来,肯定能赚是吧?
企业:那肯定的呀,那肯定是赚的啊,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一窝蜂的去做这个事情,包括以前做光伏的话都是私企民企,现在已经都有央企,国家在介入是吧。
怎么才算“稳赚不赔”呢?按照现行标准,地面建电站,国家以每度9毛钱的收购价格补贴企业,而以西部光伏发电成本每度低于8毛钱计算,看上去企业只要入场,就能坐地稳赚每度至少1毛钱的利润。细品品其中逻辑,如今投资光伏回报率较高;收益明确。就像一款金融产品,似乎是不是搞光伏的都可以投一把试试。浙江慈溪日兴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吉坦言,经历过曾经炸裂式发展、速冻式衰退的经营者,对市场过热的风险还是心有余悸:
王吉:偶尔在关注,但这不是说我们敢去尝试的这一块,相当于一款金融产品,相当于某某宝那种形式,因为它是有一个,投资有一个回报期。他其实很多时候跟光伏的一个技术,你对这个产业知识什么的其实没有任何关系。投资回报、年收益率。
那么,事实上到底是不是“稳赚不赔”呢?有业内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建好电站真想赚钱,还需要两个前提:第一,确保能拿到配额,并到国家电网;第二,确保并网后发出的电,能由国家电网全部收购。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并网和被收购,那么这电站就是“白晒了一年太阳”。而另一方面,“烧钱式高补贴”的说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光伏行业。有媒体计算,如果现行补贴标准不变,根据国家规划到20xx年将实现累计100GW的光伏装机总量,届时每年需要补贴近千亿元。有行业人士提出,单靠吃这种政策“大补丸”,企业会在温室中丧失竞争能力。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却指出,横向对比欧美日等国,我国的购电补贴只少不多:
林伯强:没有哪一个国家光伏是靠竞争出来的,他们就单位补贴比咱们还大,需要说的是逐年往下减的这种过程应该是必须的'。
目前,世界上光伏电站装机量排在前列的国家,已经进入逐步缩减补贴的阶段。而从我国的进度看,国家在光伏发电成本降到元/度的时候启动补贴,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行业成本已经降到每度8毛钱,且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继续下降。未来,补贴该怎么补?是继续一视同仁,还是有所侧重?政府的手该伸多远?该怎样调整姿势?天合光能副总裁杨晓忠希望,实行差异化:
杨晓忠: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行业的这种支持应该是持续的、分阶段的有所差异化,特别是对技术领先、成本下降比较快、单块光伏组件发电功率比较高的企业,应该实现这种差异化的补贴。
而从接连出台的国家层面的政策中,似乎可以窥见,又一次洗牌将不可避免。按照工信部去年底出台的《意见》,到20xx年,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支持形成15家光伏企业巨头。今年,光伏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制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林伯强:这边主要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经常插一手,当初很多太阳能企业做起来,地方政府在里头都是有或多或少的利益在里头的,他不行了地方政府你走的开吗?走不开的。这个优胜劣汰这个过程正在进行,目前地方政府慢慢在逐步在放手了。
在对落后产能逐步放手的同时,加强应用端和百姓的对接成为了从中央到地方必须“上手”的领域。光伏发的电如何才能流进寻常人家?
光伏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薄膜与晶硅谁唱主角?光热是否会替代光伏?面对长长的产业链条,技术阵营的各自较劲,谁都想搭上最快的财富列车。
光伏大佬集体大出血
光伏组件生产巨头在2011年似乎集体跌入冰窟。
2011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光伏组件严重供过于求等因素,包括Solon SE等顶尖企业在内的美、德等国的太阳能厂商相继宣布破产。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该领域的制造企业超过1000家,在新出炉的“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10强榜单”占据5席。
而看似风光的中国光伏大佬同样要勒紧了裤带过日子。不止一家企业被传即将破产。
近期2011年业绩报告的光伏企业包括尚德电力、晶科能源、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新能源、浙江向日葵及北方光电股份等,公司净利润均无一例外地出现下滑。飘红的销售量换来的是普遍亏损的业绩。
有行业网站了若干巨头的危险指数评级,名列榜单的6家企业中有4家来自中国,包括赛维、尚德、晶科、阿特斯。
赛维是第一个被传破产的企业,也是行业内资产负债率最高的企业,一度达到80%。2010年9月17日,董事长彭小峰在公司五周年庆典大会上说:赛维LDK是整个光伏行业内唯一一个真正全产业链布局企业。
尚德的2011年也有些不堪回首,相继陷入“诈捐门”、高管离职门、变相裁员等负面新闻。2011年底,一条“尚德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微博更让尚德成为舆论焦点。在2011年年末应对美国“双反”的调查会上,施正荣面对如何应对困局的提问,答曰:“只谈‘双反’,不提尚德。”
对光伏组件制造商而言,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好日子好像一去不返。2011年3月起,光伏产业始终伴随着“消化库存”的巨大压力,一些公司不得不以亏本为代价来消化库存。据研究机构Solarbuzz的最新季度报告预计,未来5年光伏组件的出厂价格将会较2010年水平再下降37%~50%的幅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并不认同“光伏市场冰点”的说法。他对《望东方周刊》表示:“这个行业已经从新兴行业发展到竞争性行业。暴利时代过去了,微利是正常的。市场本来就很暖,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
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27GW,而目前国内已经量产、加上在建的光伏产能达50GW。光伏制造业将面临痛苦的整合洗牌。
“现在是投资电站的最佳时机”
有危就有机。利润下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的机会也是事实。
2011年5月,在尚德任CFO近6年的业内知名高管张怡离开老东家,出任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天华阳光是致力于产业链终端电站开发和投融资服务的行业新贵。
一家上市公司的CFO离职总会引起外界猜测。事实上,在过去6个月内,1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的CFO已出走了4位,据称还有2家公司的CFO亦在考虑辞职。
张怡的选择与资本流动相契合。
“光伏组件已经成为与传统的资源型商品一样的大宗商品制造,它的发展也会像水电和火电一样,最终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必然是终端需求方。好比房产市场,建材商、建筑商和开发商,谁的利润最高?不言而喻。”张怡对《望东方周刊》说。
组件价格的暴跌是终端利好的另一个因素。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对《
望东方周刊》说:“经济危机不是坏事。组件降价了,所以应用的规模上去了。”
北京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认同这一观点。他告诉《望东方周刊》:“现在是投资电站的最佳时机。电池板价格降下来。去年年末还是12元钱每瓦,现在已经是五六元一瓦,便宜一半。”
2011年8月标杆上网电价出台后,西部地区已经掀起了空前的电站建设浪潮。保利协鑫、无锡尚德、英利绿色能源等传统光伏企业纷纷介入光伏电站领域,国电、华电等央企也大举进入。
张怡对上游资本的介入并不看好:“这个行业很奇怪,不懂得分工合作,什么都一窝蜂地上。”
张怡说,电站开发的门槛较高,涉及政策、文化等各种资源的集合,需要专业化的当地团队,许多制造企业没有电站开发能力,“中国光伏制造业已经步入规模和成本的极度敏感期,要专注于产业链上自身真正擅长的,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光伏逆变器是另一个受益于终端热潮的子行业。由于外部资质限制而无法打开国外市场的逆变器行业,在国内市场启动之后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光伏建筑一体化
随着财政部办公厅、住建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光伏建筑一体化可能成为国内发展太阳能的最新趋势。
根据《通知》内容,国家为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水平,对于建材型等与建筑物高度紧密结合的光电一体化项目实行政策补助,补助标准暂定为9元/瓦,对与建筑一般结合的利用形式,补助标准暂定为7. 5元/瓦。
目前国内光伏发电占社会用电总量不到0. 1%,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的还是规模开发、集中送电的单一模式,90%的光伏发电来源于大型地面电站。
而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光伏大国在其光伏政策的修订中,已开始逐步鼓励小型光伏项目的安装,这其中的主体正是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思路,正是避开大规模光伏发电集中并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补贴力度看,虽然小型光伏系统的安装单价略高于大型电站,但随着光伏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补贴力度已达到安装成本的一半以上,若配合部分地方性补贴,完全可以实现用户侧的平价上网。
谁也替代不了谁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适用于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规模的太阳能发电设施。
就光伏发电而言,徐征认为,市场需求将主要取决于两点:转换效率的高低及价格。薄膜技术的特点是成本低、转化率也低;晶体硅技术的特点在于转化率相对较高、成本也较高;而聚光太阳能技术则处于商业化应用的起步阶段。
此外,从整体成本考虑,仅产品成本低还不足以说明这个行业的生产成本低,还要把更大的土地成本算进去。目前,晶体硅电池的转换率是薄膜电池的两倍,建一个同规模的电站,薄膜电池的土地成本就将是晶体硅的两倍。
这三种技术都有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薄膜技术因为弱光性特点适用于玻璃幕墙,晶体硅在屋顶太阳能板方面应用较多,而聚光太阳能则适合在广袤的地区大规模发电。
短时期来看,晶体硅电池仍占据太阳能发电的主导地位。
光伏产业研究报告
2013年各国对华贸易救济情况综述
2013年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104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同期增加8起,增幅为。其中,反倾销71起,同比增加11起;反补贴14起,同比增加4起;保障措施19起,同比减少5起;特别保障措施0起,同比减少2起。国外对华104起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电子、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金属制品、农产品、轻工、有色金属、造纸、食品、医药等13个行业。其中,涉及冶金的案件数位居首位,为24起,占比,比2012年同期减少3起;其次是建材,为15起,占比,同比增加7起;位居第三的是化工,为14起,占比,同比减少6起。涉及上述3个行业的案件数占。
从2013年主要国家对华贸易救济情况来看(表一),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简言之,美国不再“领跑”, 巴西跃居首位,印度仍紧咬中国不放,欧盟气焰减弱。从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立案统计(表二)可以看出,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提前的反倾销案件占其针对所有国家产品提起的反倾销案件笔录从2010年的100%至2013年呈波动递减趋势,在2013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的16%。近年来美国对华反补贴立案情况也基本一致(表三)。
关键词一:发展中国家
2013年,以巴西、印度和阿根廷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兄弟们来势汹汹,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发起案件呈现出单个涉案金额小,总体规模大的特点。发展中国家中又以巴西最为活跃,2013年对中国共计启动了16起反倾销调查,占中国全年遭遇反倾销调查总数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具备娴熟运用反倾销规则的能力,同时不断更新完善本国的反倾销规则。2013年7月26日,巴西政府颁布了第8058/2013号法令(简称“新反倾销法”),对国家的反倾销法做了修改。该新反倾销法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完全取代了原已生效18年的1995年8月23日第1602号法令。巴西新反倾销法号称更透明更公正更规范,实则在程序和实体规则方面都更为严苛,为中国企业应诉增加了难度。
面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越来越多的贸易救济措施,语言障碍也是中国企业应诉的难题之一。例如巴西的问卷和要求答卷语言均为葡萄牙语,秘鲁则采用西班牙语,大大加重了律师和应诉企业的负担和难度。同时,一些小的南美国家,如秘鲁,由于反倾销规则的不尽完善,也让中国企业面对贸易救济措施时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的秘鲁对华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反倾销案就曾面临着以上诸多问题。案件历时之久,问卷之繁复,程序之紊乱都是在之前过的欧美案件中所不曾遇到的。但是,由于同企业、会计师、翻译的有效配合,以及同商会、商务部的及时沟通,我们最终得以克服重重阻碍,为企业取得了零税率。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产品大多集中在传统轻工业领域,包括细瓷、玻璃、钢铁等。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产业结构趋同,基础产品产能过剩,且本身贸易保护主义意识较强,与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关键词二:新能源
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采取贸易措施也毫不手软,“尽管数量少,但造成的损害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涛如此表示。欧美紧盯中国新能源产品。在美国总统2014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就重申能源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美国正在向能源独立努力。同时,奥巴马还表示能源领域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的复苏。
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分别启动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及电池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金额高达210亿欧元(约合285亿美元)。2013年6月4日,欧委会宣布,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2013年12月5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作出反倾销终裁,并接受121家中国企业的价格承诺。中欧光伏案是迄今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员会启动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玻璃的反倾销调查。2013年11月27日,欧盟对该案作出反倾销初裁,对中国太阳能玻璃征收至的临时反倾销税。
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对产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进行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做出反倾销、反补贴终裁,征收至的反补贴税和至的反倾销税。本次双反调查涉及的中国光伏企业多达75家,基本上将在中国有一定规模的光伏企业一网打尽。美国商务部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专注打击中国新能源。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自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晶体硅光伏产品(Crystalline Silicon Photovoltaic Products)发起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自中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范围犹如一张大网,囊括前一次“双反”调查未能包括的所有光伏产品,涉及光伏全产业链。
光伏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受损主体―光伏产业
浮出水面―光伏产品价格下降
水下冰山―产能过剩、需求下降
受政策补贴影响,国内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两年来的首次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且在产业链传导的效应之下,致使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下跌。
这一切以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价格举动吹响号角。意大利降低对太阳能的补贴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市场调研机构IMS公布的报告指出,“光伏组件出货量正遭遇两年来的首次下跌。”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产品出现幅度不等的下跌,跌幅甚至超过30%。
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这次价格下跌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一轮产业景气周期的下行,是前两年大量产能逐渐释放、需求增速下降双重作用导致的供需失衡。“硅片、电池的价格应该跌至行业平均净利润水平,将历时半年,且之前应该要经历一波产能过剩带来的超跌。”
但在中投顾问研究员萧函看来,光伏产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最危机的时刻。“价格下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行业即将面临整合的先兆。”萧函认为,“行业需求下滑,竞争激烈,未来将是光伏产业的整合期。”此外,随着国外补贴政策的收缩,中国光伏企业业绩下滑。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监管措施。据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正计划对光伏产业进行整顿,针对光伏产业产品进行质量抽查。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下游光伏组件价格下跌,上游的多晶硅也出现库存积压现象,而多晶硅价格在未来也仍将下滑。这意味着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将再度被挤压。实际上除了组件年初遇冷后,电池、硅片和多晶硅也相继价格下跌。这使得盲目投资,寻求暴利的参与者感到光景不再。甚至有人认为,今年光伏业的遭遇,甚至不啻于金融危机时期。专家估算,虽然最坏的日子过去了,但反弹还言之尚早,且不会同时止跌回升。
同时,核危机使世界各大传统能源巨头,开始寻求向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转型,BP、皇家壳牌等先后进入该领域。东兴证券的调研报告认为,在危机状况下,国内产能达GW以上、且拥有前端产业链的企业发货量相对平稳,遭遇的库存将会在第三四季度逐渐消化。
受益主体―汽车行业
浮出水面―车企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
水下冰山―国民财富增长和政策扶持
2011年6月1日,全球性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艾睿铂)报告显示,尽管近期中国的轻型车市场销售出现了放缓,但是整个市场的销售额从现在至2016年将保持高达10%~15%的年平均增长率。
这项名为《AlixPartners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续第四年由该公司。本次调查是艾睿铂联合上海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对40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与供应商的高管展开数据收集和调查完成的。
今年年初,由于“限购令”的及对汽车行业刺激政策的取消,一度令国内的汽车市场放缓。但是艾睿铂董事总经理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罗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车企的高管们对于市场长期增长仍然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在2016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2%至15%。
报告特别指出,这一增长预期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家庭财富的增长。目前,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人民币的城市家庭中,72%拥有一辆汽车,但是这个收入层的家庭只占所有城市家庭总数的20%。因此增长潜力非常大,预计未来五年收入超过这个门槛的家庭数量将翻一番。
同时,业内专家们预计由于受_大力推进的刺激,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在中国市场实现高度渗透,预测到2016年之前,其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平均占有率将达13%。
光伏产业研究报告精选
根据《实施方案》,在已开展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基础上,推进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支持实力雄厚、具备研发生产基础的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重点解决预处理、转化酶等技术难题。力争到2015年,重点在粮棉主产区的示范村,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项目村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年秸秆能源化利用量约3000万吨,占项目区年秸秆总量的30%以上。
“用纤维素制乙醇是中国生物燃料的一个发展方向。今后,中国的乙醇燃料只有从纤维素中转化。”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降连葆昨天告诉本报记者,过去用玉米(2332,,%)作为乙醇原料被业界指责威胁粮食安全。事实上,近几年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也在于业内争议极大。“但用秸秆来生产纤维乙醇就不会有粮食安全的问题,在业内也没有争议。”降连葆说。
他认为,《实施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燃料乙醇产业有了明确的政策鼓励方向。
海南省将新增风电太阳能170兆瓦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新能源项目纷纷落户海南。截至目前,除却已投产项目,海南省在建或即将开工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中,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兆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15兆瓦,到2016年末,海南省力争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
据了解,仅在2011年,海南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相当于替换标煤16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万吨。为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绿色崛起,海南电网将充分吸纳清洁能源发电上网。
光伏调查报告
然而9月6日欧盟的一纸公告,让本已受困于光伏产业寒冬的浚鑫科技IPO之路再生变数。
海外光伏市场之困
据央视报道,欧盟委员会于9月6日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和硅片。这是迄今为止欧盟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这对于正处在寒冬期的中国光伏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查阅浚鑫科技招股书可以发现,在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销售客户中,每年有4家公司均属欧盟成员国企业。经记者计算,三年间,曾位列浚鑫科技前五大客户的6家欧盟国企业每年为公司贡献了、、的营业收入。
招股书显示,浚鑫科技的光伏产品以出口、直销为主,主要销售对象为欧洲等太阳能光伏产品需求旺盛的境外区域,且对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相当依赖,2009-2011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和。
2011年的欧债危机已经沉重打击了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80%的欧洲市场。今年7月,德联邦参议院批准通过光伏补贴缩减计划,光伏系统安装量将大幅减少,这一“最大光伏市场”提供给中国企业的赢利空间也将大幅缩小。
2011 年底,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板进行“双反”调查,并于今年3 月宣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的初裁税率为,其中对浚鑫科技适用;此后又于5 月又宣布了“反倾销”初裁税率,浚鑫科技适用。
恒州博智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东对本报记者分析,浚鑫科技对美国市场的销售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美国反倾销直接带来的营销或净利润下降幅度应在5%以内;但欧洲市场的情况则有不同,“欧盟启动‘双反’调查后,一般要经过180天的调查诉讼来裁定税率,其或将参考美国的初裁税率标准,大致在30%,预计在2013年初开征;届时,对于超过80%的海外收入来自于欧洲市场的浚鑫科技而言,此后的营收及利润都将面临极大压力。”
但唐欢童对本报记者表示,最终的税率裁定结果目前还无法确定,公司也在积极应诉,已于9月19日递交应诉材料,力求降低适用额度。“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对于光伏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公司业绩将由此产生怎样的变化尚无法作出预计。”唐欢童说。
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在更大的压力来临之前,浚鑫科技在其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已然显示出危机。
2009-201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2011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较2010年的跌幅巨大;相应年份的净利润则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其中2011年净利润骤降。
就招股书提供的信息来看,浚鑫科技业绩衰颓与公司产品单价下降有关。其主营产品太阳能电池片的价格由2009年的元/瓦下降到2011年的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由2009年的 元/瓦下降到2011年的元/瓦。
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2009-2011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和综合毛利率分别为、和,均呈下降趋势。其持续盈利能力遭到挑战。
对此,浚鑫科技在招股书中坦承,由于光伏市场供求关系、国外补贴政策、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都影响到行业及发行人毛利率水平,公司存在毛利率及单位产品毛利下降并导致盈利水平下滑的风险。
恒州博智研究中心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太阳能电池片的市场价格已从1月份的元/瓦降至6月份的元/瓦,降幅达10%;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价格更是达到了16%的跌幅,从年初的元/瓦降至年中的元/瓦,第四季度的预期价格还会降低,全年的价格降幅或将超过25%。
对于受此影响的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在上半年是否下降、降幅几何,唐欢童对记者表示暂不方便透露。但据恒州博智研究中心的计算,针对这样的价格跌幅,浚鑫科技今年的销售额及净利润将同比下降20%或以上。
“而且暂时可以预见的2013年似乎没有看到特别有力的信号可以支撑价格企稳或者回升,如果欧盟在2012年底或2013年初开征反倾销关税,那么公司的销售情况将会更加糟糕,”张东对本报记者预测,行业的回暖不排除需要等到2015年左右,在此之前,光伏产业将继续维持这种煎熬的局面。
唐欢童对光伏产品价格的形势也并不乐观:“现在整个光伏产业链的价格空间并不大,可能还会有下降,但应该不会出现之前那样的大幅度下滑。”
自去年年底光伏行业骤然入冬,中国光伏企业积累多年的弊病集体爆发,整个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31家已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有22家公司中期业绩同比下降,其中航天机电亏损3亿元,同比降幅超过500%;江苏阳光、天威保变、光电股份等业绩下降幅度也超过200%。
今年以来,已有9家光伏企业IPO搁浅。其中,上机数控、思可达光伏首发申请被否;恒基光伏中止审查;皇明太阳能、辉煌太阳能、快可光伏、日地太阳能、天能科技及欧贝黎新能源则全部申请终止审查。
光伏产业可研报告范例6篇
中国春节之后第一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股迎来一轮大跌。自从年初德国补贴政策传出有变,太阳能板块悲观情绪便开始弥漫,与这一轮下跌直接有关的是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分析师Vishal Shah的一份悲观报告。这位知名太阳能分析师称,德国太阳能补贴政策将于今年收紧,太阳能生产企业面临压力,他对太阳能板块前景提出质疑,并对一系列太阳能股进行了降级。shah预测,太阳能股票将持续受压,直至美国或中国需求前景更为明朗。 不过,德国银行、美国投资分析机构Lazard CapitalMarkets等随后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生产企业成本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激烈价格战中提升份额。德银认为,中国太阳能企业比欧洲同行有成本优势,整体低30%~40%,上游硅成本在大量产能下正经历利润挤压,反而会惠及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商。这份在低迷中刺激了投资者神经的德银报告认为,如果太阳能组件价格今年下降19%~24%,中国太阳能厂商的毛利仍有21%~27%。德银因此上调了包括英利、常州天合、无锡尚德在内的几家中国太阳能企业目标价。
果然,继阿特斯公布正面业绩之后,3月4日公布的尚德四季度财报结果再次提振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股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能源成为热门话题,这使得太阳能板块近一个月被机构投资者大肆追捧。根据wind资讯统计,自今年2月以来,与太阳能发电有关的23家企业整体涨幅达到了%,其中,风帆股份、力诺太阳等涨幅都超过了15%,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的涨幅。
“目前市场正在回暖,股价在回升,更多的政府将会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太阳能市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首席财务官李宗炜显得自信而踌躇满志。国内券商也普遍认为,新能源中太阳能的发展前景较为明朗,目前的调整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利好因素。多数券商均认同,今年太阳能光伏行业业绩增长会超过40%。
所有这些乐观的预期都立足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中国国内太阳能消费市场即将启动。多晶硅跃进
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2009年12月的_常委会专题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在‘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拉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跳跃武发展。200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万千瓦,2008年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60~-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家光伏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08年世界前30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有十家在大陆,四家在台湾。”
光伏产业链包括多品硅、电池、电池系统等多个环节,多晶硅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和光伏行业近十年的跳跃式发展相比,中国式多晶硅的跃进更令人叹为观止,短短四年就从鼓励类产业走入了疑似过剩行业队伍。
2005年以前,原材料供给、多晶硅核心的提纯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大厂商手中,国产太阳能多品硅厂家技术水平低,不仅产量小,而且产品成本高,整个光伏制造业完全沦为两头在外、微利代工的尴尬局面。多晶硅成本平均占到下游总成本的70%,太阳能企业的利润率被上游多晶硅厂商挤压。
多晶硅材料提纯进入门槛高,产量成为制约中下游的发展瓶颈,也令多晶硅成为太阳能行业链条的暴利环节。国际多品硅价格一路飞升,从2004年每公斤几十美元,到2008年9月涨至接近每公斤500美元。
起初,由于多晶硅需要高投入和相对长的投资周期,几乎没有企业投资。而光伏电池组件投资壁垒低,投产见效快,一般组件厂建成投产仅需三个到六个月,几乎成了所有投资者的选择。
但在暴利吸引下,2006年开始,大量资金进人上游硅料提纯。同时,在科技部“863”攻关计划、“十一五”计划、国家发改委《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多方推动下,中国多晶硅行业开始启动。
此后两年,在四川、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有近50家公司先后进军多晶硅领域,动辄预算投资1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赛维LDK在江西有年产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有年产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投资了年产1万吨项目,还有中能江苏在徐州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l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4500吨项目。
地方政府野心
如果说光伏组件的投资是民企带头,多品硅投资热潮背后的资本则相对多元化,背景纷杂不一。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主营业务为变压器、早早尝到投资太阳能企业(英利)甜头的河北天威保变,有总部在四川、集团主营为饲料的通威股份,还有四川省投资公司背景的川投能源,与同样位于四川的传统电力企业乐山电力和岷江水电,也有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背景的航天机电,以及毛纺织业背景的江苏阳光。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有背景。
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产业投资者受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蜂拥而上,而地方政府被认为是这一波投资浪潮的推波助澜者。从广东顺德、辽宁锦州到上海、河北廊坊,一个个地方光伏产业园把如火如荼的多品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从审批来讲,由于一度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获批相对容易,同时由于资金密集、产值巨大,迅速贡献大量CDP,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补贴,主要针对科研项目和引进的重大项目;税收优惠和返还;人才政策、宽松的土地政策和审批便利;银行信贷的倾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由于大项目争夺的激烈,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利用对电价的控制权给予低电价政策,这对用电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很高的多晶硅制造厂商来说极具吸引力。
倩贷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利用的重要推手之一。根据里昂证券报告引述对12家多晶硅生产商的调查,绝大多数厂商表示2009年获取当地银行信贷支持“相当容易”,银行信贷占到这些生产商的总资本42%,居融资渠道之首。
据英利CFO李宗炜透露,河北英利2009年境内外融资总额中,约70%来自国内信贷,除去地方信贷支持,“相当部分是总行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直接信贷支持”。
从巅峰陷入危机
当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太阳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过山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业龙头老大无锡尚德股票市值由100亿美元一度缩水至低于20亿美元,公司创始人、中国光伏产业标杆人物施正荣的个
人财富缩水了80%左右,跌幅位居第一。另一家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彭小峰个人财富也缩水80%。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光伏企业有四分之三倒闭歇业。
硅料投产一般要两年时间。2008年底,来自中国的硅料上游企业开始出产,而2009年上半年开始,关于上游过剩的说法开始不绝于耳。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产能是否过剩在政府不同部门和投资者中尚有争议,但价格高台跳水则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9月开始,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接近500美元的高点大幅回落,到2009年5月跌破55美元。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在每公斤50美元至55美元之间,除去需求端的利空,2006年和2007年大量上马的中国产能功不可没。
根据里昂证券研究报告,2009年2月后仅半年时间,分析师跟踪的一些多晶硅厂家生产成本就从69美元/公斤降到了48美元,公斤。相当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在优惠电价的帮助下降到了30美元~40美元。该报告认为,中国总产能将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
“现在新上马的多品硅项目没法开工,因为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多数企业是多产多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确存在。”鼎晖创投负责新能源投资的梁隽章坦言。但他认为,对于低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可借上游价格大跌之机挤出国外高成本的制造商,占领市场。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太阳能企业几乎是封闭的,这场资本市场的寒流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回暖。
6月底德国汉堡光伏展会上,分析师逐渐开始变得肯定的论调,使得英利CFO李宗炜相信再融资的“窗口已经打开”。回国后的李宗炜迅速部署增发,两周后,包括新老股票在内的股权发售获得了5倍认购率,融得亿美元新资金。忆及当时隋景,李的叙述似乎仍带着“虎口脱险”的惊心动魄。此前的2009年上半年,由于上马新的多晶硅项目,资本市场曾传出英利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在此之后,H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GCL-Poly)11月一举获得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55亿港元投资,成为2009年太阳能行业资本市场一大亮点。
“为什么是保利协鑫?”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不解地问道。接近保利协鑫的投行人士坦言,两年前多晶硅提纯曾经利润丰厚,后来由于进入者太多,产量太大,在价格战之下,利润下滑迅速,但是,“保利协鑫的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电价补贴、劳力成本低,是这个行业的典型模式,投资者将其视为行业的窗口企业”。
根据投行报告数据,从2008年中到2009年中,保利协鑫将硅料成本从66美元/公斤迅速降低到了36美元/公斤,2009年其年产量万吨,为国内众多竞争者中当仁不让的领先者。不过,此时国内市场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也已仅为53美元/公斤。
在过剩之争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统计口径为规划产能,与实际并不相符,另有一些行业人士则指出,“产能过剩”不过是行业龙头们借以挤出新晋者的尚方宝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应该不会患这种病。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和不衔接。
打开需求瓶颈
今年初,德国政府宣布,拟下调德国光伏上网电价幅度达15%。这是继2009年的西班牙和2010年年初的法国之后,欧洲第三个宣布削减太阳能补贴的国家。数字显示,德国2009年光伏组件安装量高达25亿瓦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消减补贴将引来更多的仿效者,欧洲太阳能补贴政策退出力度加大。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出口前景蒙上了重重阴云。
2008年以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消费国是德国,曾经长期占据世界安装量的一半左右。主张环境保护的绿党在德国很早就拟定了“10万屋顶计划”和企业级、公用事业级的太阳能电站扶持计划,给予很高的上网电价补贴,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当时是德国的补贴政策扶持起了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
西班牙进行大规模补贴比德国晚,但发展激进,在2008年已经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大光伏电池消费国,一度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光伏电池。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把德国和西班牙当做主要市场,占中国太阳能电池销量的70%~90%。
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制造能力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从发电来看,2008年全球累计光伏发电6850兆瓦,而中国仅为140兆瓦,其中已经并网的仅有10兆瓦,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
随着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主要光伏出口市场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欧元汇率持续走弱,仅仅凭借出口似乎已不能消化迅速堆积的产能。不论多晶硅产能过剩论辩两方看法如何,在外需疲软,产能扩张迅速的背景下,如何启动内需已经摆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韩文科在上述讲话中承认,“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到2008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约14万千瓦,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