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有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今年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2030款,同比增长38.85%。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份以来,已有10家理财公司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主要因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理财资金搬家影响,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公司会在市场波动较大时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目前,股债跷跷板效应已经过去,产品赎回压力已减少。理财公司应加强投资者教育,避免大量投资者跟风赎回产品。
多款产品近期提前终止
近日,多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例如,华夏理财10月29日发布《关于华夏理财混合偏债型一年半定开理财产品4号提前终止的公告》:“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我司拟定于 2024年11月4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宁银理财10月29日发布《宁欣固定收益类6个月周期型理财1号产品提前终止公告》:“根据投资运作情况,经综合评估,现根据产品说明书的约定,计划对产品进行提前到期,提前到期日为2024年11月1日。针对您所持有的本产品份额,本公司将于产品提前到期日(不含)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清算兑付。”
同在10月29日,广银理财发布《关于广银理财幸福股舞理财计划第1期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表示该产品“于2022年3月1日成立,为保障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按照本产品说明书约定,我司决定于2024年11月1日终止本理财产品,并计划于终止日后5个交易日内,完成终止资金清算和兑付”。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10月份以来,多家理财公司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其中包括兴业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中邮理财、上银理财、宁银理财、华夏理财、广银理财、平安理财、徽银理财等。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今年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2030款,去年同期为1462款,同比增长38.85%。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告诉记者:“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理财资金搬家。今年以来,特别是近期,股票市场火热,权益类投资热情持续高涨,部分投资者选择提前赎回理财产品,将资金腾挪至股票市场,进而导致部分理财产品规模下滑,触发提前终止阈值。同时,债券市场相对低迷,固收类资产配置集中度较高的理财产品出现较为明显的净值波动,进一步加剧投资者赎回行为。二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公司会在市场波动较大时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以避免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三是部分理财产品可能提前达到预期收益,理财公司可选择提前终止产品。一方面,这可以避免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承受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投资者尽早获得收益。”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表示,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增长主要是因为特定的几家理财公司提前终止了大量产品,可能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需要调整产品线。其中提前终止的现管类产品数量较多,原因可能是由于此前各机构发行了大量组合销售模式的现管类产品,数量过于饱和。就目前现管类产品存续数量来看,可能还会出现较多提前终止的产品。
赎回压力已降低
面对赎回压力,从理财公司角度看,杜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是应积极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产品的运作模式、投资风险和收益特点,进而降低投资者对净值波动的恐慌情绪,降低赎回压力。二是应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理财产品能够在各种市场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为投资者提供稳健收益。三是针对市场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如挂钩实体经济的专项理财产品、周期性理财产品等。通过丰富产品线,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降低赎回压力。四是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定期披露产品运作情况,及时回应投资者的关切和疑问。透明化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产品的信任,降低赎回意愿。五是应加强流动性管理,确保在面临赎回压力时,能够迅速调整资产配置,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
杨国忠告诉记者:“目前股债跷跷板效应已经过去,产品赎回压力已经降低。理财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可能会有一定效果,尽量避免大量投资者跟风赎回产品,将资金转投股市。对于投资者而言也需要充分意识到权益市场的风险,勿轻易将低风险投资转为高风险投资。”
从投资者角度看,杜阳建议面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以优化理财策略:一是及时了解终止原因。理财公司通常会在产品终止前发布相关公告,明确终止时间、赎回流程和资金返还的安排。了解具体情况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后续投资决策。二是关注赎回资金的到账时间和使用计划。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后,理财公司通常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赎回资金返还至投资者的账户。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资金到账时间,并合理安排这笔资金的使用,可以考虑将资金用于其他合适的投资,避免资金闲置。三是重新评估个人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投资者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调整投资组合,选择与自己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理财产品,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陈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